最近新加坡黄循财的一番话,把国际舆论场里那层“窗户纸”捅破了——面对《金融时报》主编的专访,这位向来以“务实”著称的,用最直白的表达点醒西方:“你们得接受一个现实:中国不是‘正在崛起’的强国,而是‘已经崛起’的那个。”

作为跑了十几年国际新闻的老编导,我太熟悉西方对中国的“固有叙事”:要么把中国当成“即将长大的孩子”,要么用“模式之争”给中国套上“异类标签”。但黄循财的话,恰恰是把这些“滤镜”扒开了——“中国从不会照搬西方的游戏规则,它走的是自己的现代化道路。”

这份“自己的道路”,藏在实打实的发展里:高端制造业中,中国的盾构机、高铁早就成了“全球标配”;可再生能源领域,光伏组件的全球市场占比超70%,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连续三年稳坐世界第一——这些“领跑者”的成绩,不是“未来时”,而是“进行时”甚至“完成时”。

更让我觉得“有分量”的,是黄循财提到的“中国的全球角色”。他说,中国最近做了两件“打破常规”的事:一是主动放弃世贸组织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,二是过去一两年里对联合国、世界银行等全球机构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。“这说明中国已经意识到,自己作为全球体系的‘关键一员’,要扛什么样的责任。”

其实这话里的“潜台词”,比字面更值得琢磨。对西方来说,承认中国“已经崛起”,从来不是“给中国戴高帽”,而是“看清现实的第一步”——过去总想着“引导中国适应西方”,现在得反过来“适应一个已经崛起的中国”。有人说这是“认知阵痛”,但黄循财说得明白:“中国的崛起不是‘威胁’,而是‘全球体系的新变量’。”

作为“站在东西方之间”的观察者,黄循财的话里藏着“旁观者的清醒”:当中国用高端制造帮发展中国家建工厂,用可再生能源帮全球应对气候变化,当中国主动从“受益者”变成“贡献者”,这样的中国,本来就是全球治理里“不可或缺的力量”。

说到底,黄循财的提醒,本质上是给西方递了一杯“醒酒茶”——承认中国“已经崛起”,不是“向中国低头”,而是让自己回到“现实轨道”。毕竟,在这个变化比想象中更快的世界里,最该“更新认知”的,从来不是已经走出自己道路的中国,而是那些还停留在“旧剧本”里的人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是新加坡来说这些?”其实答案很简单——作为“全球最会看风向”的国家之一,新加坡比谁都清楚:忽视一个“已经崛起”的中国,不是“坚持原则”,而是“拒绝成长”。而这个世界,从来不会等那些“不肯醒过来”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