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深夜在宠物医院急诊室,我碰到邻居陈阿姨抱着刚做完脾切除手术的狸花猫,她攥着输血袋的管子问医生:“这血…是从哪儿来的?不会是流浪猫吧?”医生眼神闪躲,只说“是合作机构的正规血源”,可陈阿姨还是把脸贴在猫身上,反复摩挲着它的耳朵——那只猫是她去年从小区楼下捡的,当时腿上还带着被人踢伤的淤青。
陈阿姨的担心,恰恰戳中了最近广州曝光的宠物血库“血色链条”。警方端掉的黑窝点里,三十多只流浪猫被关在锈迹斑斑的铁笼里,有的猫爪子还在渗血,有的已经虚弱到睁不开眼——嫌疑人交代,这些猫都是从城中村、救助站门口“捡”的,每抽一次血能卖200块,一只猫最多能抽三次,直到“抽不动为止”。
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,这些“黑血”根本没做过检疫。有宠物医生告诉我,去年他接诊过一只输血后感染猫瘟的布偶猫,查了三天才发现,血源是一只携带病毒的流浪猫。“那只布偶到死都在抽搐,主人哭着说‘早知道宁愿让它疼着,也不让它输这要命的血’。”
我们养宠的人都懂,宠物早不是“看家的”“抓老鼠的”了——是早上扒着你手心要罐头的“小馋猫”,是晚上蜷在你腿上打呼的“暖宝宝”,是你加班到十点回家时,蹲在门口等你的“家人”。可那些流浪动物呢?有的是走失的家猫,项圈上还挂着主人的电话号码;有的是被弃养的“串串”,因为长得不够可爱就被扔在路边。它们没等到领养的缘分,却等来了“移动血袋”的命运。
曝光不是终点,谴责也治不了根。要终结这场“以命换命”的交易,得让法律长出“牙齿”——别再把动物当“财产”,得明确它们的“生命主体”地位,把虐待、非法利用流浪动物的行为纳入刑法,让抽猫血的人蹲大牢;得让血库“透明”——每管血都要有“溯源码”,是小区里的义务献血猫,还是正规救助站的健康猫,扫个码就能看清;更得让流浪动物有“家”——收容所的笼子够不够,领养流程够不够简单,能不能让那些没人要的“小可怜”,也有个暖烘烘的窝。
昨天我在小区喂流浪猫,那只总抢罐头的“小橘”凑过来蹭我的手。它的耳朵上有个剪耳标记,是救助站做的“已绝育”记号。我摸着它的头想:要是每个流浪动物都能有这样的“身份”,要是每管宠物血都能追根溯源,陈阿姨的狸花猫,会不会就能放心地输一次血?
我们守护的从来不是“宠物”,是心里那点对生命的热乎气——不管是家猫还是流浪猫,不管是名贵品种还是“串串”,每一条命都该被当回事。毕竟,一个连流浪动物都能被温柔对待的社会,才配得上“文明”这两个字。
